- · 《现代食品科技》投稿方[08/10]
- · 《现代食品科技》数据库[08/10]
- · 《现代食品科技》栏目设[08/10]
- · 《现代食品科技》刊物宗[08/10]
- · 《现代食品科技》征稿要[08/10]
海克斯科技,带来了现代食品工业的"讣告"?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部分违法使用添加剂情况被曝光的同时,确实也存在真正做好食品而不使用添加剂的中小商家,由于消费者缺乏辨识能力,这些无标识无添加的商家连带着也会遭殃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部分违法使用添加剂情况被曝光的同时,确实也存在真正做好食品而不使用添加剂的中小商家,由于消费者缺乏辨识能力,这些无标识无添加的商家连带着也会遭殃。
在向善财经看来,对于食品添加剂的问题讨论,可以根据是否标识添加剂以及是否使用添加剂,实际上可以划分为四种情况:有标识有添加、有标识无添加、无标识无添加、无标识有添加。
文:向善财经
一切终需回归生意本质,包括消费者焦虑
说到底,添加剂的使用本身就是一种商业行为,看待添加剂更应该回归到商业本质。而消费者的食品焦虑也正演变为一种商业行为,成为互联网中一门新的生意。
令“海克斯科技”红遍网络的,离不开两名短视频博主的推动,刘怂和辛吉飞,或许这两位起初也并没有料想到该事件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这一事件也证明,消费者对于食品的关注角度正从安全问题上升到健康问题。
处于初级阶段的品牌只是一种产品化表达,但最终品牌将脱离产品而独立发挥作用。当品牌价值完全超越产品利用添加剂所降低的些许成本,商家必然会更加重视品牌,避免因添加剂而砸了自家招牌。
消费者对此大多心知肚明,如果真的介意也会选择主打零添加剂的食品产品,零添加食品的推出本身也是为了迎合消费者对添加剂的担忧而提供的一种选择。
很快,一场关于“海克斯科技”的大讨论在互联网上蔓延开来。有人认为博主们在暗示所有食品添加剂不安全、不健康,制造焦虑和恐慌。也有人认为博主揭露了无良商家欺骗消费者的行径,应该予以支持。那么这场闹剧究竟该如何收场?
客观来看,海克斯科技爆火是有前兆的。过去几年,奶粉行业三聚氰胺事件、白酒塑化剂事件等不少恶性新闻的曝光,不断降低消费者对食品加工业的信任感。
群体是非理性的,消费者如果任由群体支配,将会失去批判能力,不允许任何怀疑,走向暴力的极端,所带来的结果也未必是我们想要的。
短期内,食品添加剂仍将继续存在,那么又该如何缓解消费者的焦虑呢?在向善财经看来,消费者这时候只能选择相信品牌的力量。
据天眼查专业版APP显示,也有不少借“海克斯”热度创立的企业出现。
对食品安全的焦虑,让更多的博主为抓住流量,参与到海克斯科技相关话题中来,但大部分内容只是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焦虑,却难有实质性帮助。
作为深加工乳制品,奶粉能否远离这场风波的原因在于,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家不断提高奶粉行业监管要求,先是推出奶粉配方注册制,如今又迎来了奶粉新国标+奶粉配方二次注册,国家对奶粉行业的严格程度堪比药品,标准也远超国外奶粉标准,让消费者能够完全放心。
如果完全从商业视角来分析,什么能抵挡住商家使用添加剂来降低成本的诱惑?唯有品牌。
而且必须是能够代表消费者利益的真相,比如违法违规使用添加剂对消费者的危害必然会获得大量用户的关注。但如果内容变为企业如何合法合规使用添加剂,关注热度就不会有这么高。
消费者真正焦虑和恐惧的是,是那些没有标识添加剂又确实存在大量添加剂的食品。比如合成的鸡排、牛肉干等食品,来源大都是外卖、路边小吃、苍蝇馆子。
商家对添加剂进行违规使用,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比如用淀粉制作的淀粉肠,肯定比肉肠的成本更低,用三花淡奶得到的白色羊汤可以节省大量时间成本,这是驱动商家大量使用添加剂的主要原因。
在增量见顶的今天,互联网终于开始发挥自身的威力,真相和谣言同样变得无孔不入、无所不在,没有谁能抵挡得住互联网的恐怖传播能力,行业将会变得越来越透明,企业要学会的是坦诚,而消费者也需要学会理性思考以及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
这个词语出自游戏《英雄联盟》,特指魔法和科技融合的高精尖技术,但在短视频博主口中,它成为了利用食品添加剂“化腐朽为神奇”的恐怖存在。
这时候,茅台和舍得售价的差距完全不在于产品上,而在于品牌价值,这时候茅台显然不会通过添加添加剂牺牲品牌调性。
高端白酒领域是一个典型案例。比如茅台和舍得的白酒单瓶售价可以相差超过800元(飞天茅台的“建议零售价”为1499元,而品味舍得的建议零售价为668)。其实两者的原料和成本相差无几,单瓶成本都不到100元,有媒体测算成本相差只有40元。
文章来源:《现代食品科技》 网址: http://www.xdspkjzz.cn/zonghexinwen/2022/1013/929.html